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介绍

学校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桂电,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主,机电结合,工、管、理、文、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座落在世界风景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桂电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是省部共建高校,也是广西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学校目前分为西校区、东校区、尧山校区和北海校区。学校有50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领域,1个“与合作高校联合培养、招生计划单列”博士点,硕士(MBA)培养单位。学校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学校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美、英、法、日、澳等国的近3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 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于世。1960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就诞生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学校先后更名为桂林机械工业学校、桂林无线电学校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广西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2006年2月,教育部同意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3月,学校成为工业与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单位,18个研究所,1所附属中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前身分别是桂林无线电专科学校图书馆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图书馆。有馆舍面积13646平方米,分为东校区图书馆和尧山校区图书馆。图书馆设有办公室、技术信息部、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尧山管理部等业务部门。 图书馆有纸质图书总量超过175万册,电子图书118万种,学位论文150万篇,中外文现刊2928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6084种。先后引进美国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荷兰Elsevier Science期刊全文、美国John Wiley期刊全文、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等24个国外电子数据库,同时也引进CNKI等27个国内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目前拥有51个中外电子文献数据库,形成了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相结合、网络资源与本地资源相配套,以电子信息类文献十分丰富为特色,涵盖机械、材料、交通、法律、管理、环境、语言、艺术、数理科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 1995年引进ILAS系统,全面实现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电子阅览室有250台微机供读者免费使用,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信息检索、文献传递、读者借阅信息查询和网上咨询解答等。2009年实现无线上网。图书馆的网上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开放。 图书馆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探索和实践全天候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除了认真开展书、刊借阅等传统服务项目外,不断改革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读者服务工作向多层次、多元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管理手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完善的服务措施,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校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桂林建立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同年,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和桂林技工学校合并,成立桂林机械专科学校。 1962年,桂林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桂林机械工业学校。 校徽1972年,学校更名为桂林无线电学校。 198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电子工业部做出“西电援建桂电,成电援建杭电”的决定,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过程中,西电对桂电慷慨支援,前后派出3批教师共87人援建桂电,其中6人担任桂电校领导(刘逢晨教授任桂电首任校长),27人担任中层领导,涌现出教授20人,副教授26人,他们为为桂电培养了一批走上领导岗位的博士、教授,成为桂电今日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0年11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学院并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2006年3月1日,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3月,学校成为工业与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09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者孙家栋院士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出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校容校貌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41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分为西校区、金鸡岭校区、花江校区和北海校区。尧山校区一期工程已部分建成并已投入使用,尧山校区建成后会成为一个具有桂林山水及桂电学科特色的生态型数字化校园。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18个研究所,1所附属中学。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现刊2900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6万种,拥有51个中外文电子原文数据库;建成了校内现代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内部的数字化管理,电子资源的拥有量和利用率都处于广西高校前列。作为首批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全国百所高校之一,校园网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机械CAD/CAM实验室 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近代通信网络与技术实验室 微波光波应用技术实验室 智能综合自动化实验室 虚拟仪器技术实验室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广西分中心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广西区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通讯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 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 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广西大学合办) 其他研究机构 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应用实验室 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 光机电一体化研究所 光通信研究所 软科学研究院 图象研究所 智能与工业控制研究室 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实时系统研究室 机器人中心 软件技术研究所 智能信息与仪器研究室 金蝶ERP联合实验室 飞思卡尔应用研究中心 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 复杂系统集成研究室 TCR研究室 CAT研究室 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室 网络传播与网络教育研究所 计算材料研究室光机电研究所 科研成果 学院新增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99项,省部级科研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4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登记71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7项,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和保有数均位于广西高校前列;发表SCI、EI收录论文2457篇,出版学术著作69部。近五年,学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64项,获奖数量居广西高校前列。 学校大力加强政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近五年,新增横向科技开发项目686项,其中广西千亿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6项,涉及汽车、电子信息、机械、电力、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等6个千亿元产业领域。政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科研成果转化率居广西高校前列,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 学校国防科研特色鲜明,是广西唯一长期从事国防科研的高校,也是总装备部通信装备预研项目定向发布的30所高校和北斗ICD授权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近五年,承担国防型号、先进武器装备、国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96项;军工研究涉及通信、测试、材料及元器件、信号处理、微波技术、卫星导航、指挥控制等7个领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军队和国防科学技术奖7项;多项国防科研成果已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学术交流 随着师资国际化、生源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指标均有大幅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学校已同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150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78所大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欧盟第七科技框架”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每年聘请40多位外国专家、教师来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有计划地选派40多位教师到国外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等。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深造,近十年派出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有1200多人;长期招收来华留学生,近十年招收来华留学生3000多人,有在校留学生238人,生源地覆盖21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派出留学生和拥有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教学力量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学校在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2000余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占79.5%,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2.5%,有18名教授被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一批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学术梯队,他们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8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自治区八桂学者、自治区特聘专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40余人。2009年,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科建设 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法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学院、国防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教学实践部、信息科技学院(独立学院)等22个教学单位,18个研究所,28个实验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学院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本科专业60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2种专业学位类别授予权,11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2013年1月,学校顺利通过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3个立项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评审。 2013年新增加专业:知识产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书法学。 学校是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大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拥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国内先进行列。 教学建设 学校建有28个实验中心(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研究基地,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拥有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广西分中心。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大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拥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依托学科优势,学校积极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和高水平探索研究。“十五”以来,学校主持和参研的科研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研成果奖77项。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教育,“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与地方、企业共同创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与美国Microchip(微芯)、TI(德州仪器)等1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2001年以来,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艺术设计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共获奖项509个。其中200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项——索尼杯;同时获4个一等奖,一等奖总数列全国第二名; 2003年、2009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5个,一等奖总数均排名全国第三。2004年勇夺滨州机器人大赛舞蹈机器人冠军。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004年学校成为国防生培养单位。2007年以来,学校国防生在广州军区暑期基地化训练中考核总分连续4年位居参训国防生培养高校榜首。 学校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60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10多所大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学校长期招收来华留学生,生源地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在校留学生300多人。 院系设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单位一览表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法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国际学院 教学实践部 体育部 成人教育学院 研究生院 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国防生学院 信息科技学院(独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骨干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机电结合、强弱结合、计算机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和专业特点,并且形成了较大的办学规模。目前该院在校本科学生1880多人,硕士研究生100多名。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50%以上,教授20多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40%以上。学院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交通工程和建筑四大学科领域。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三个硕士点、设有机械工程工程硕士点、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精品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微电子制造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该院拥有信息产业部、广西CAD/CAM重点实验室和广西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同时该院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设有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室、微组装与测试研究室、抗恶劣环境研究室和钢筋连接技术研究室、及桂电桂医联合开发中心。该院科研取得了几十项科研成果,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承担了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国防预研、信息产业部和广西的几十项科研项目。 该院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机电结合、强弱电结合和软硬件结合特色,既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又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在国家级、广西区和学院和各类学生科技制作、数学建模、电子大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两年该院学生分别获得了全国CCTV机器人大赛第五名、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一等奖和“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百佳”称号。学院毕业生历来以作风踏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信息与通信学院 信息与通信学院(原通信与信息工程系)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有在校本科学生2800多人,研究生300多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专业师资队伍,有教授、副教授30余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近80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五个硕士点,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信息对抗技术五个本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广西重点学科,近代通信网络与技术实验室、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是广西重点实验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为广西精品专业。 学院坚持"规范要求,严格管理",严抓教风、学风建设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和数学建模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200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最高奖“索尼杯”,2005年又获得全国一等奖两项 。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长期承担有国家、国防、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在无线通信、光通信、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传输、计算机通信网以及天线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三年在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汇刊 、 《电子学报》 、《通信学报》、《移动通信》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论文380余篇,被SCI 、EI收录50余篇。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原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计算机系,成立于1980年,是广西高校最早开办计算机相关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6个硕士点。具有3个一级学科下的8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院系调整完成后 自动化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入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4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8人、教授1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90%以上,分别来自英国、加拿大等5个国家和国内的数十所知名重点大学;有著名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 有各类设备1800余台(套),价值1500余万元。目前建有智能综合自动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了华为3COM、品尼高(Pinnacle)、飞思卡尔(freescale)、研华华晟等4个校企实验室。拥有包括国际一流的IEEE、ACM等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内的充足、先进的图书和信息资源。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际合作、“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九五”国家预研、国防预研基金等多项前沿课题;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可预测调度、数据融合、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工程、形式化技术、医学影像处理、三维图像处理、大规模三维数据可视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数据库及其应用、信息安全、数据融合与信息融合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已构建起以计算机为支撑,集信息、处理、传输、控制、管理及安全为一体的专业链,因培养了一大批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艺术与设计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前身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设计系,于1985年开始招收设计类学生,是全国最早开展设计艺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艺术与设计学院有教师70余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共20余人,特聘教授、兼职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0余人,讲师、工程师40多人;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60%。 本科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动画设计等专业。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获得广西区首批“优质专业”称号,2009年成为广西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动画实验室申请成为广西动画创作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方向有:产品造型设计、工业设计工程;在校本科、硕士研究生共1200多人。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完善,拥有数字化媒体、动画、模型、摄影、表面装饰工艺等专业实验室,能满足各类专业教学需要。 商学院(原管理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前身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财经与法律系,成立于1993年,2000年改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管理系,2006年学校更名后,改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是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现代工商管理、财务与会计、市场营销、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管理学院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最大的非工科教学单位,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300多人、非全日制各类研究生400多人,本科生近2000人,拥有一支由70多名教授、副教授、讲师、高级实验师、实验师等专家学者和其他系列技术人员(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师、律师等)组成的师资队伍,并聘请全国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财务与会计系、公共管理系、商务系、实验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建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室、企业管理学科实验室、产业经济学学科实验室、管理学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市场营销实验室。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3个硕士点,以及工业工程领域、物流工程、项目管理领域3个工程硕士点。本科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9个专业。学院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夯实,充分利用电子类院校的依托优势,强化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历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学院已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管理类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管理学院设有企业管理研究所、市场营销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和财务管理研究所、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目前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西区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研三项项目和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等一批纵向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接并完成了一大批企业委托研究的横向科研项目。 外国语学院 外语系于1993年成立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建设、以及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科建设积极健康的发展,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学和学术梯队。外语系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合理,其中教授、副教授 19 人,博士、硕士 42 人,留学人员 34人,外籍教师 10 余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桂电特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毕业生就业率 05届 98.7% , 06届99.08% ,07届近91.67%,就业质量高,24人考上外交学院、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豪尔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大部分在中心城市、沿海城市的政府机关、部队、企业工作。 英语专业 (本科四年) 本专业背靠学院工科优势和雄厚的电子信息技术资源,以“扎实的语言基础+娴熟的口语口译技能+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特色。外语系教学条件优越,外语专业课程根据需要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讲授,建有语音实验室和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外语系资料室有千余册外文图书,期刊多种及大量音像资料。 开设的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视听、口语、写作、口译、笔译、语法、语音、词汇学、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英美概况、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传媒英语、第二外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国际贸易、计算机应用、网络知识、经济学等。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Scienc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前身为计算科学与数学系,计算科学与数学系成立于1998年,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与“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硕士点,在读研究生86人。“应用数学博士点”已列入广西区“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应用数学学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学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院有教职工73人。专任教师66人,来自全国的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其中教授12人,博士19人。 该院承担着全校的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教学。基础课《高等数学》是广西首批精品课程。 该院主持三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研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四项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院已完成五项国家和自治区科学研究项目。完成六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二项广西区科技进步奖和五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其中有50多篇文章被SCI收录。获得三项国内和国际专利。在算子理论、计算数学、微分方程、最优化理论、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成果。 从1999年起,该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学生,该专业有学生500多人。这个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融合的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信息工程背景和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专业的特点,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建设特色,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一、二年级以数学基础为主,三、四年级以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和技能训练为主,高年级时分信息科学、科学工程计算和算法设计与软件三个方向进行教学。每届学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主要是在信息行业工作。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升硕率连续几年居全校第一,2004年升硕率为22%,居全国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该院2005届学生中获计算机程序员证书占24%,获高级程序员或软件设计师证书的占8%,由于它们卓有成效的办学,该专业2006年获广西优质专业。 2004年我该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该专业有学生180多人。《统计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经济背景和较强数据处理能力的统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可以授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士学位。该专业的学生获得过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五个本科专业以及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硕士点,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全系在校本科生1378人。研究生100人。该系有教师70多人,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6人,讲师19人。全系教 师中有 博士、硕士(含在读博士、硕士)59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7人。 电子工程学院下设8个科室:系办公室、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环境工程基础教研室、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实验中心。 该系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8项,科研经费达1300多万元,科研经费连续三年名列学院前列。主要科研成果有:自适应非线形均衡的神经网络分析、基于小波及神经网络的诱发脑电麻醉深度分析、MCM功能测试中的BIST和BST技术研究、VXI综合参数自动测试系统研究、神经网络在MCM测试生成中的应用研究、IVI技术研究、虚拟仪器接口技术研究、单总线技术研究、自动气象站、温湿度检测系统等。 法学院 1993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首次招收法学类工业贸易法专业(专科)。经过十年发展,于2003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在系别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专业曾先后隶属于财经与法律系、社会科学系等。2003年对社会科学系进行了专业调整后正式更名为法律系。学院已有15年的法学专业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点与办学特色。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律系有法学、行政管理(授予法学学士)两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法学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适于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适合于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00多名。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法律系的办学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建有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6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案例研究室、微机室和图书阅览室组成,拥有“北大宝典”法律数据库、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主要承担课程实践、实训教学任务。在校外与桂林市七星区法院、桂林市七星区检察院、中伟律师事务所、鑫正律师事务所、嘉合律师事务所和鹏韵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签定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司法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 法律系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师资队伍成长迅速,荟萃了一批以博士、硕士为主的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目前全系在编教师有27名,分别来自全国15所重点高校,学缘结构十分合理。90%的专业教师持有律师资格证书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律系承担的科研项目共计28项,其中,国家司法部科研项目、广西区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1项,在《比较法研究》、《法学杂志》、《政治与法律》、《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河北法学》、《法律适用》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43篇,在知识产权法、环境法方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在教学改革方面,近三年承担广西区、学校教改工程和教育科研立项9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3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法律系倡导“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办学理念。为了贯彻学校“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法律系的实际情况,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严谨务实的作风、严格扎实的教学管理体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艰苦奋斗的传统。可以相信,经过努力,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很好地与这些优秀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2001年,原为材料研究中心,2004年更名为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7月正式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机构设置有:材料教研室、材料成型及控制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和物理实验中心。 学科建设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以及下属的三个二级学科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 拥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四个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广西高校优质专业。 学院有教职工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正高职称人员14人,副高职称人员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0人,硕士学位的1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广西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八桂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机械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广西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人。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应用”两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学院拥有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全院科研教学用房面积1万多平方米,设备的固定资产超2000千万元。科学研究涉及材料物理与化学、金属材料加工、纳米材料、功能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诸多领域,装备了比较齐全的材料制备、加工与分析测专用仪器设备。在相图研究、纳米陶瓷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储氢材料、等离子表面合金化、高分子及金属材料成型等方面。 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117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组织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2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170多篇被SCI、EI收录,相关学术研究论文被SCI他引310余次。本学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21人,在校本科生达到560余人。 本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广西和区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荷兰等国多所著名大学、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和田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等20余家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创新合作研究。建有“国家新型元器件工程技术中心―风华桂电电子材料”实验室、“桂电-华锡新材料”共建实验室等平台等。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三个工学本科专业。学院有教职工近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具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称号1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的学术队伍。 学院拥有一个研究中心和二个研究所。科学实验用房面积2200余平方米,设备固定资产近1000余万元。科学研究涉及生物医学传感及智能仪器、医学成像与认知、生物制药以及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 学院老师主持或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广西区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10余项。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有4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 教学实践部 教学实践部是2001年成立的系级教学部门,主要教学任务是全校各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和电子类技术基础课实验,金工和电子实习教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一名、高级工程师两名,高级实验师两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9名. 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全校各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系《计算机应用一》《计算机应用二》《计算机 应用三》《计算机应用四》 实验教学:全校各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 术》《教学逻辑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通信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实习教学:全校各专业:金工实习、电子实习 教学实践部的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3000余套;实验室实习基地总面积4100余平方米。拥有大规模的“联想”机房,六个大面积电路实验室以及金工,电子实习基地。 实验室管理模式目前实行计划开放,还努力实现完全开放的功能,已有计算机机房和电路第六实验室正实现全天开放。 体育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成立于2003年11月,设有办公室、大球类教研室、综合类教研室。我部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精神,加强体育教育,把全面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体育部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3人;硕士研究生9人;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裁判1人;一级裁判12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承担全校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研究生、应科院、信科院等教学班教学工作量。实行体育选项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开设体育课程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散打、武术、女子防身术、跆拳道、健美操、定向运动等。认真组织全校各年级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等工作。 注重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注重提高体育竞赛水平,利用课余和假期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啦啦操、定向越野等运动队进行训练,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组织全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冠军杯”足球赛,网球赛、“桂电杯”足球赛,田径运动会,迎新长跑等。 体育部在校党政领导的领导和关怀指导、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以及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效提高身心素质为目标,以发展科学研究和提高体育竞赛水平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之路,提升体育学科综合实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有用人才和建设“和谐桂电”而努力奋斗! 应用科技学院 应用科技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下设的系级单位,面向全国招生,设有3个专业,在校学生近1300人。全面负责技术应用型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根据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实行多证制教育;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技能训练,培养面向第一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设立专项奖学金,特等奖6000元/人.年、一等奖3000元/人.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成一支具有梯队格局、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设立专业首席教师、导师制,建立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建设,加强专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局面。集通信、计算机、机械、管理等专业为一体,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优势,培养在扎实基础上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应用科技学院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模块化教学,实施多证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舞蹈大赛第一名、全国第二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白金设计大赛“白金创意奖”、07年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及学校组织的“创新杯”、“科蓝杯”等科技竞赛一二等奖,学生制作的“壁球自动记分装置”受邀参加马来西亚2004大学生国际发明博览会,并获国家专利。 信息科技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是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申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 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桂林,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生活条件完备。学院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优质的管理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信息学科突出,机电结合,工、管、文协调发展、有一定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目前,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管理系、设计系、外语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研部、公共课程教研部等8个教学单位,7个职能管理部门,1个研究中心,有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英语、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等17个专业,按国家统一招生计划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学院有在校学生5012人,专任教师 21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0%,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35.8%。经过不断探索,学院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能力发展”、“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有一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建有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网络与通信实践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信息服务中心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实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方法。配置专职辅导员,通过“深入班级、深入课堂、深入宿舍”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不同层面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成立了电子协会、机电工程协会、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协会等学生社团,制定了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委派专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2008年学院首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6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秉承优良传统,全体师生员工积极践行“立志修身,知行合一”校训,立足科学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高水平的独立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该校培养更多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北海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理想之地。2007年底,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该校在美丽的北海市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主要举办高等专科层次教育。该校区完全由该校投资建设;完全由学校管理;完全沿袭了该校的专业设置特色、教学管理特色、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等特色 。 该校北海校区占地542亩,办学规模10000人。这个校园有着近20年的办学历史。完成校舍面积10多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该校区24个专科(高职)专业面向全国招生3000多人。在这里,学生毕业后,获得盖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印章的大专毕业证书。优秀毕业生可以升入学校本部本科继续学习。 该校的专科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了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2或3年后,到国外大学学习2年,即可以获得对方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 国际学院 位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东校区,学院以实施中外合作教育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国际人才为中心,以实现双校园,培养双文凭、跨国界、跨文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国际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 国际学院与国外大学开展包括研究生培养层次在内的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已有近10多年的历史。主要采取计划内招收本科、专科学生,与国外合作大学进行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仅2007年,国际学院就派送400多名桂电学子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爱尔兰、印度、印尼、美国、波兰等国家合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或本科。同时,学院每年向美、英、德、加拿大、越南、荷兰、波兰、韩国等国家招收近150名学生来该校攻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院还招收了大量的短期国外留学生。 特色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研究方向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自适应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光信号处理、通信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在自适应信号处理及非电量信息传输与处理等领域研究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基金、电子科学院预研和预研基金等大量纵向课题以及较多的横向协作与产品研制项目,其中自适应抗噪系统、自适应滤波技术、胎儿心率测试仪等项目获省部级奖励。 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数据库及其应用技术、数据融合与信息融合、人工智能、企业信息管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学校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可预测调度、数据融合、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工程、形式化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在智能控制系统、离散事件系统、智能传感器及自动化仪表、数据融合、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及控制、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故障诊断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青年基金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十项。在国际权威刊物、国际会议及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EI、SCI、ISTP等四大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50余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光机电工程、机电控制与自动化、产品造型设计等研究方向。该学科来承担了SMT产品组装与检测技术研究、数控机床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与加固技术、机械量智能仪表的研制等纵、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一些国内外首创或技术领先的成果。 仪器科学与技术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从事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信号处理与信息集成系统、计算机辅助测试、集成电路测试理论与技术、生物医学电子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诸方面的研究。其中VXI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MCM测试等研究已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学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项目等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面向可测与可靠性的EDA工程技术研究、VXI总线发动机参数自动测试系统、自适应抗噪电话研究等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投资与资本市场研究、价值工程与技术经济、项目管理、金融工程与管理、企业评价理论与实务、管理伦理与管理哲学等学术研究方向,显示出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鲜明特色。本学科教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93篇,SCI、EI、ISTP收录和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部;完成科研项目11项,其中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2项,科技成果转让5项。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形成了超宽带微波通信、光传输与光通信、电磁辐射与散射、天线理论与技术、非线性电路理论等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宽带小型化天线、光通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等纵向科研课题及横向协作与产品研制项目,其中宽带小型化天线、蓝绿激光通信等项目获省部级奖励。 信息与通信工程 (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自适应信号处理、非电量信息传输与处理、扩频通信、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等研究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院预研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大量纵向课题以及较多的横向协作项目。 机械电子工程 (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形成了国内有影响的微电子组装封装技术、电子先进制造技术与设计理论、精密机械与微型机电系统、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元器件制造技术、交通工程等研究方向。在电子组装与封装等多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过国家、原电子部和广西区的科技进步奖五项。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行业基金、国防预研基金、自治区科研基金和企事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多项。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唐善茂 党委副书记、校长 周怀营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覃干超 党委副书记 孙宁 副校长 古天龙 副校长 李思敏 副校长 王玫 副校长 黄家城 副校长 欧阳缮 正厅级调研员 唐贵伍 知名校友 学术教育 欧阳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肖岳峰 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任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 梁丁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杰 梧州学院副院长 王源平 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克夫1975届毕业生 加拿大雷克海德大学教授 吴应良86届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邵根富85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傅强通信工程专业80级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社会仿真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商两界 杨少良中国企业会计领军人物 ?广东省广弘资产经营公司财务处处长、兼任广东财务管理学会副会长 李晓春84届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 ?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 祝立新原海格通信副总经理 广电运通监事、广电集团审计部部长 陈显平63级 原桂林长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范科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技术总监 李宝柱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所总工程师 黎明智原桂林市市长、任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 李文杰 广西区政协常委,原桂林市政协主席 何良军原桂林市副市长 任河池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曾伟广东百分百实业集团董事长 93级 谭震 ?北京声讯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玉峰 上海丰宝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 宋昆华 深圳市电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丰明 8421班 深圳市科安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仁德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张佳轩 8922班 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高伟 8511班 广东上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曾春平 8211班 北京时代锦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涂钧 8521班 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之戈 中网在线首席财务官、公司创始人之一、榕基软件董事 王宝8122班 天津通信广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施冰全友卫浴董事长 军界 周薇 8022班 空军工程大学教授 全军第一位政治工作学女博士、大校军衔、首批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得者 蔡永中 80级 75100部队政治部主任 央视《诸葛亮军事人才思想》主、作战部队政治干部走上央视讲坛第一人 贾晓炜 广州军区参谋长 2011年晋升中将军衔 其他领域 马鸿斌 8011班 中国著名石文化艺术家,”中国赏石抽象画的开创者”、“邕江象派”创始人暨创派艺术家 王柄杰 00级 系统行销创始人、《百店连锁模式》开创者 冰血封情 原名林林 00级计算机学生 邪恶八进制创始人、中国第四代黑客领军人物 dodolook 原名赵菲云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02级 网络红人 华语网路著名极客之一 校园文化 校训释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庸》诠释“正德”含义:“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德指事物的属性,正,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事物的属性平正,不偏斜。 厚的概念就是积累。“厚学”即为具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厚积薄发。要求师生崇尚知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贯中西。 “笃行” 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致新”就是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进行新创造。 学生社团 1、学术科技类 枫桥文学社 英语协会 电子爱好者协会 书画协会 论谈社 国际语言协会 DIY计算机协会 设计协会 数学建模协会 樱花日语社 数学竞赛协会 模拟联合国协会 德鲁克协会 原创势力动漫社 2、体育竞技类 排球协会 足球协会 网球俱乐部 方圆棋艺协会 轮滑协会 裁判协会 定向越野协会 自行车协会 台球俱乐部 乒乓球爱好者协会 羽毛球协会 篮球社 3、公益实践类 青年志愿者协会 心理科学协会 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 蒲公英爱心社 茶文化协会 营销协会 根与芽环境社 创业协会 实践协会 联想idea精英汇 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 4、文娱兴趣类 音乐协会 异域动漫社 武术协会 民族管乐协会 精武俱乐部 摄影协会 交谊舞协会 青年军迷学会 5、学生科技组织 大学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 桂电在线 微风映象 求索网 各学院科技协会 6、其他 校艺术团校 电视台校广播台 校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及各小区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 相关新闻 台湾逢甲大学张真诚教授来校讲学 应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邀请,台湾逢甲大学张真诚教授10月28日为学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Hiding Information in a Digital Image”的学术报告。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伪装密码学的概念,以及实现信息隐藏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安全协议设计的基本思想 “The simple is good”,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讲解了用“数独游戏”实现在图像中隐藏机密信息方法,分享了该协议方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报纸上的“数独游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